经济理性

1.什么是经济理性

  在理性基点上,延伸出了经济理性这一全新的理性范式。经济理性是近代经济学鼻祖英国人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具有不同的内涵。

  第一,从主体角度讲,经济理性是单一主体,是一种更接近于人的本能的理性,只重视人们的需要,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它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宣扬人性、弘扬科技、张扬理性......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人类自身贪得无厌、趋乐避苦和自私自利的本性,这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展露无遗。

  第二,从价值角度讲,经济理性是看重交换价值,在交换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把交换的动机同人类欲望的完全满足联系起来,指出,诱导人类进行交换的原则,与“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指导思想,”即“尽可能地完全满足其欲望” 的原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即交换的目的是自利的原则或完全欲望满足的原则。

  第三,从目的合理性角度讲,经济理性是支配目的合理性行为的工具理性,他主要是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的目标,是可以精确计算与预先算计的。高兹指出:经济理性的“根源在于思维的形式化,思维被编入技术的程序,孤立于任何反思性的自我考察的可能性,孤立于活生生的体验。技术化、异化和货币化,……形式化与核算化的关系使活生生的个人面对这个物化的世界……”

  第四,从理念角度讲,经济理性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指向的价值理念。依据这一价值理念,经济主体总是要从诸种可能的经济行为中,选择预期会导致效用最大化的行为。高兹指出“经济理性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利润最大化是其生产逻辑。

2.经济理性的特征

  其一,经济主体是利己的,只看重主体的需求。因此,他应该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是这一观念最充分的体现者。

  其二,经济理性具有工具性的特征。经济理性“最终导致了人对自我的世界性存在的遗忘......人沦落为单面的物质人和经济人......人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神自圣的根底信仰,人的灵魂、心灵、情感、意志完全为物所充满......物和机器成为人的世界性存在本身,把自己变成生活的机器并不遗余力地追逐物和物化,成为人之为人的最后归宿。” 因此,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为机器;只会使人和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

  其三,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他要按照最大化原则进行计算,即对“成本”和“收益”做比较分析,当“成本”定时,人们去追求尽可能多的“收益”,当“收益”定时,人们去追求尽可能少的“成本”,当资源面对一系列给定的“成本”与“收益”时,人们去追求其中差距最大的。

3.突破经济理性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经济理性不断膨胀,给人类带来了殷实的物质财富。但是在纯粹的经济理性支配下,人们只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类和自然界的价值,最终导致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所以超越经济理性就显得尤为紧急和迫切。

  第一,经济理性忽视人类整体价值。

  经济是人—社会—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经济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经济理性却把社会因素排除在外,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因而这种增长是一种病态的增长,是经济不公正的体现,因为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世界性的贫困,经济增长使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却更加贫困化。因此,从人类整体上来看,经济理性忽视人类整体的价值,不惜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增进少数人的利益,因而这是不公正的,缺少对人类整体价值的眷顾。所以说,经济理性对于世界上收入最穷的人来说实际上只是持续的饥饿和贫穷。从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组织的数据中,乔姆基发现:“非洲每年有50万儿童死亡,仅仅因为要还债……估计每年有1100万儿童死于非常容易治疗的疾病,他们中的大部分只需要很少的钱就可以治愈。” 因此,从经济理性和社会相脱离这一角度讲,经济理性忽视人类整体价值,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第二,经济理性忽视自然界的价值

  经济理性忽视自然界的价值,因为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边际效用理论漠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忽视了环境。边际效用理论,从表面看,是以承认资源有限为前提的。从这一角度看问题的经济学认为他们的目标是研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这一问题,也即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然而事实上,边际效用理论是将“全部资源有限”换成了“怎样分配有限的资源”。倘若我们只关注如何分配可以获得的有限资源,事实上就忽略了最大的问题,即全部资源的有限性。因此边际效用理论关注的稀缺是相对的稀缺,而自然资源在整体上的稀缺被淡化了。正是在这种纯粹经济理性所导致的片面发展观的支配下,人们认识不到自然界自身的价值,认为自然界是理所当然如此的,是大自然是对人类的恩赐,人类可以理所当然的无偿享用。

  第三,经济理性造成环境问题恶化。

  经济理性作为一种世界观是机械主义的,因为它仅仅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环境问题是不被考虑在内的。卡普拉指出:“现代经济的特征是支离与还原主义的方法 。经济学家通常认识不到,经济只是生态和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一个由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系统。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系统支解为各个部分,并假定它们各自孤立,在彼此隔离的学术部门中进行研究。” 因此,在自然—经济—社会的统一系统中,自然环境是被排除在经济模式之外的,不惜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增进经济利益。为了获利,比如可以耗尽地力发展农业,大量砍伐森林作为原料生产产品,排放废物损害自然的净化能力等,从而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经济理性把自然与非人类生命当作环境资源,用工具性术语来进行解释,经济在榨取环境中增长,导致当下的生态危机。随着全球范围废物库的增加,全球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4.经济理性和经纪人假设的关系

  经济理性与经济学中的最基本的假设——“经济人”有关。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解,“经济人”是指根据自己的理性来从事经济活动,选择经济行为的个人。显然,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就不可能产生“经济人”的假设。经济学家所假设的理性,在经济学范围内被赋予独特的涵义。路斯和莱法曾从搏弈理论的逻辑出发,把“经济人”的这种理性定义为:“在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搏弈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的 术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一般而言,经济理性是“经 济人”在经济行为选择中所运用的理性。按照经济理性的要求,“经济人”总是从诸种可能的经济行为中,选择预期会导致其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有些经济学家曾经注意到经济理性具有一定的边界,即经济理性实际上是一种有界理性。“经济人”虽然是理性的,但他的理性受到接收、储存、检索以及处理信息的神经物质能力的限制,也受到让其他人理解他的知识和感觉的语言能力的限制。因此,“经济人”的效用最大化在复杂环境中难以实现,经济理性的运用即使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不是无条件的。尽管经济理性具有这样的边界,但有关“经济人”的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来说仍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