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核算制的定义
经济核算制是社会主义国家依据企业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特点制定的一种管理经济的制度。
2.经济核算制的内容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经济责任的经济实体进行独立核算。分以下三个方面:
自主经营权
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前提和首要内容,包括:
①经营决策权。企业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有权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自己的生产和销售活动,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确定本企业产品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只要企业不违反国家计划(见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国家机关就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果上级机关根据市场需要,认为有必要改变企业的经营决策,就要承担经济责任,弥补企业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②相对独立的财权。企业有权支配自留资金,处理不合用或多余的原材料,出售不需要或不适用的机器设备,减少资金占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企业有权支配税后利润或利润留成,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用于改进生产技术、开拓新产品、增加职工工资和福利。国家除了按照有偿使用原则向企业收取资金利息和征税以外,不能干预企业使用资金的自主权。
③相对独立的用人权。企业在遵守国家劳动政策的前提下,有权决定用工办法、用工人数和工资奖励方式,国家不能强制企业接受企业不需要的职工。
自负盈亏
企业及其职工的实际收入以企业盈亏为转移。包括:
①企业职工的集体福利以企业盈利多少为转移,盈利多的企业,集体福利可以多些;
②职工个人的实际收入(包括工资和奖金)要受企业盈利水平制约,盈利水平高的企业,职工的实际收入可以高一些;
③亏损的企业要由职工负责弥补;
④企业本身的发展要以盈利多少为转移,盈利多的企业可以提取较多的发展基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就使企业及其职工的物质利益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发生直接联系,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互相依存,使企业及其职工在提高个人与企业利益的过程中同时为国家作出贡献。
经济责任
企业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在取得盈利的过程中要承担一切经济责任。主要有:
①企业要对国家财产承担经济责任,保证国家财产价值不受损失,保证固定资产的技术更新,补偿固定资产的损耗,支付银行的利息;
②要对它所签定的经济合同承担经济责任,负责赔偿因企业的过失造成的经济损失;
③要对本企业的盈亏承担经济责任,负责补偿由于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
3.经济核算制客观必要性
经济核算制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客观必要性是:
①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它必须按照社会分工和经济原则组织社会生产,把公有的生产资料交给各个不同的企业(社会生产单位)去使用,由各个企业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而把公有生产资料交给各个企业使用的结果,就引起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从整体来看,企业是公有制的组成部分,企业及其职工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和职工个人都不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只能使用公有的生产资料为社会需要进行生产,行使经营权。为了使企业能够有效地使用公有的生产资料,就要使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单独核算生产资料的消耗及其补偿过程,用自己的收入抵偿自己的支出,保证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
②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内部还存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差别,需要严格核算集体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正确处理三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提高人们为社会劳动的自觉性。这就需要各个企业分别核算它的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
③在商品经济中,企业的产品都要作为商品出售,要按照等价补偿原则与其他企业进行经济联系,这就需要企业全面核算产品的价值,用货币形式计算企业的收入与支出,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盈利与亏损。
4.经济核算制的特点
5.经济核算制的意义
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意义主要是:
①企业以真正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身份进行经济活动,能够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使企业与职工从关心个人物质利益出发关心社会的发展,有效地调动企业与职工改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好地适合市场需要。
③把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盈利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地节约生产消耗,用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为社会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