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国际经济协调
2.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
国际经济协调的本质是各国经济利益的协调。
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在于:各国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寻求各国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以相互依赖关系和经济传递机制为纽带,实现各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国内外经济平衡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均衡。
3.战前与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
战前,西方国家往往也共同采取一些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其国际协调的基本特点是特定性和临时性。并且在战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各自的经济区域和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争斗甚至于合作,国际协调的效果极其有限。战后,在吸取战前经济争斗及经济混乱教训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建立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及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得以迅速发展,其所涉及的主要是两国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其协调目标经过筛选,确定为七项,即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贸易差额和经常收支、政府财政赤字、货币目标和汇率等。协调的手段则主要是调整贴现率和干预外汇市场。进入80年代后,西方国家在调整供给方面的国际协调明显加强。
战后国际经济协调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期这段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制度和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开发协会等。这些机构从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出发,协调资本主义体系的利益关系,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发展和减缓经济危机的振动幅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后,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渐衰落,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动摇,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发生变化。 1973年以后,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国际经济协调的第一时期遂告结束。
国际经济协调的第二时期是从1975年起至今。在这一时期,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发达国家共同操作和掌握,从而改变了美国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协调机制已初步成熟,机构协调与政府协调并存,双管齐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国际协调的方式较为灵活,可根据国际经济运行的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和具体目标。
1973—1975年期间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转折点。以美国为核心,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框架,以机构性协调为特征的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由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于1973年走向解体。1975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世界经济多极化为基础,以西方七国多层次经常性会议为组织形式,并辅之以全球性经济机构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出现,经过若干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一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