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

1.什么是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指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行为。

2.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特征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具有以下构成特征:

 (一)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政府债券的管理制度。

 (二)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行为。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变造货币罪
伪造货币罪
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
以假币换取货币罪
持有、使用假币罪
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
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
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
高利转贷罪
金融舞弊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伪造、变造金融
票证罪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
证券罪
伪造、变造股票、
公司、企业债券罪
擅自发行股票、
公司、企业债券罪
内幕交易、泄露
内幕消息罪
编造并传播证券、
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诱骗投资者买卖
证券、期货合约罪
操纵证券、期货
交易价格罪
违法向关系人
发放贷款罪
违法发放贷款罪
用帐外客户资金
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
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
对违法票据承兑、
付款、保证罪
逃汇罪
骗购外汇罪
洗钱罪
[编辑]


 (三)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其实施伪造、变造政府债券的行为均可构成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

(四)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使伪造、变造的政府债券进行市场,从而获取非法利益的意图。

3.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犯罪构成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是指违反国家证券管理法规,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有关证券的管理制度。

(二)客观要件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伪造,是指仿照有价证券的图案、形式、颜色、面值、格式等外面形态特征,通过复印、绘制、印刷等方法制作假证券的行为,使非有价证券摇身而变成“有价证券”,是从无到有的假。所谓变造,是指对真实有效的有价证券使用涂改、挖补、拼凑、剪接、覆盖等各种方式进行加工,使其主要内容如发行的面额、发行期限或张数等加以改变的行为。其是在真的基础上变真的少为多,使真的有价证券变成非原来的有价证券。所谓国家有价证券,包括国库券和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前者即国库券,是指国家为解决急需的预算支出而由财政部发行的一种国家债券。它按面值公开发行,上面注明了偿还债务的期限与到期的利息。一段时间后可以依法予以转让、买卖。所谓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是指国家发行的国库券以外的载明一定财产价值的其他有价证券,如国家建设债券、保值公债、财政债券等。所谓数额较大,是指伪造、变造国家证券的数额较大。如果仅有伪造、变造国家证券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就不能以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论处。

(三)主体要件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主观要件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牟取利益的目的。

4.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认定

(一)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行为人虽然具有以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但其既遂的标准不是以其目的是否实现来判定。行为人只要出于故意实施了伪造或变造国家证券的行为并且达到了数额较大,即就构成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既遂,其是否已牟取了非法利益,则不影响其既遂成立。如果数额较大的国家有价证券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伪造、变造出来,即伪造、变造行为量已开始实施但未完毕的,则构成未遂。

(二)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与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的界限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必须具有伪造或变造的行为,如果没有伪造或变造的行为而是将失效的国家有价证券或其他物品直接拿出谎称为有价证券骗取他人钱财的,则构成诈骗罪而不是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行为人如果在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后又用之去骗取他人钱财的,则同时触犯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与有价证券诈骗罪,对之应按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的原则选择一重罪从重处罚。

5.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处罚

刑法第178条第1款规定,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