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由此,沃勒斯坦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世界经济体系”。他指出,世界经济体系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迅速向外扩张,经过几个世纪(约500年)逐渐形成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即“现代世界体系” 并认为,由于欧洲经济体系中单一劳动分工,多种文化制度,经济剩余的转移是由资本主义造成的,因而这个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体系。沃勒斯坦把“世界经济体 和资本主义看作是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现象,而这枚具有这种统一性的硬币,就是“现代世界体系”。总之,沃勒斯坦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内核。
沃勒斯坦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观点,那就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前景是社会主义政府。他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始终存在着压迫、剥削和不平等。由此会出现一次次的周期性动荡;加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张正趋极限.必然要求政治和经济决策层的重新组合。“这将构成世界体系的第三种可能形式,即一个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但是,沃勒斯坦并不认为那种社会主义世界政府实行的制度就是在一些国家已经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他说,“当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时,我们将看看这个体系是否会更平等。我们不能预测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通过我们目前政治和道德活动来影响其结果。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作用。”这样的一个粗略的轮廓似乎很能使人,特别是中国人,感到欢欣鼓舞。但事实又如何呢?
2、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特征:“中心—— 半边缘——边缘”
“现代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实体。这种分工不仅仅是功能上的——即业务上的——而且是地理上的。那就是说,各项经济任务的区域分布不是均匀地分布于整个世界体系。现代世界体系内的分工是不均匀的,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占优势的地区。即中心地区,往往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一方面,他们不仅通过不平等的分工关系控制了有利的贸易通道,而且可以利用边缘地带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始终在世界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另一方面,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祆勒斯坦不承认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国家不干预经济事物为基础的制度,相反认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政治实体及经济收益分配到‘私人’手里的同时。又不断关注经济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与中心国家相对应的,是边缘地区。一方面 “边缘地区的地位刚好相反,它可为现代世界体系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原件和初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边缘地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我不说边缘国家,乃是因为边缘地区的一个特征就是本土国家很虚弱,这包括从根本上不存在的国家(指处于殖民地 状态)到自立程度很低的国家(指处于新殖民地状态)。”
半边缘地带介于二者之同。这类国家既受中心国家控制,同时又可部分地控制边缘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经济强大国家和欧洲的整个边缘地带,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在沃勒斯坦看来,“半边缘地区是一个世界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结构性要素。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同帝国中各贸易集团能起的作用相似。”半边缘地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其上升为中心国家或下降为边缘地区的双重可能性。另外,如果说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的继承的话。那么“半边缘地带”的概念,则是一个独特的创见。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是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中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上一个层次出现空位的前提下。一些能为自身创造有利条件的半边缘地带可以通过位置的移动上升副中心位置。同样,一些能为自身创造有利条件(如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等)的边缘地区,也可以通过结构位置的流动而上升到半边缘甚至中心的位置。中心国家也会出现衰败。“一个国家一旦出现真正的霸权国,它就开始衰落。因为一个国家不再是霸权并不是因为它丧失了力量(至少过去很长时间后不是这样),而是其他国家取得了胜利。” 事实的确如此。16世纪的霸权国是荷兰,l7、18世纪被英国取而代之。“19世纪后,随着中心区逐渐由西欧扩大到北美,英国霸权地位逐渐衰落。到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霸权国,此后它也逐渐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3、现代世界体系中的非经济因素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经济体系,主要是从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对于非经济因素(如国家、阶级、思想文化)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影响的论述,仍不失其价值。
关于国家,沃勒斯坦认为,国家在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世界体系的早期,即至少在16世纪初,并延续至l8世纪,国家在欧洲世界经济体中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 绝对王权在西欧的兴起与欧洲经济体的出现,显然是同时的。”但他又认为,国家的作用未必就是良性的,“政治行为最初在国家结构之内,而这些国家由于它们在世界经济体中的作用不同,结构也不同,中心国家中央集权化最甚。” “国家机器包含着某种倾斜机制在某一点上能使力量产生更大的力量。”相反.“在那些国家机器软弱的地方,国家的管理者们没有起到协调复杂的工、商、农的作用。”总之,在沃勒斯坦看来,国家在主要方面不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国家机器的强大与否,是世界经济体动力的重大前提。
沃勒斯坦还试图通过对阶级因素的分析,来解释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他说,“如果世界体系是仅有的真实的社会体系(而不是事实上被隔离的自然经济体)。那么,就必须把阶级和身份集团的出现、巩固和政治上所起作用,必然看着世界体系的要素。”沃勒斯坦对现代世界体系中阶级因素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阶级与身份集团不同,关键性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阶级意识。 阶级总是潜在的存在着(自在之物),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些阶级会具有阶级意识(独自的),也就是作为一个集团,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在政治经济舞台上从事话动。”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过程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这一核心矛盾之上的,它迫使人们以这样或那样的职位参与生产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制造者或受益者即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为了改变它们之间不平等的议价关系,必须建立起适当的制度来影响国家决策。第三,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单一的阶级体系”。也就是说,只有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以一种阶级的面貌出现于政治经济舞台,传统的身份集团(如贵族)以及工人仍处于无阶级意识的状态。
沃勒斯坦对现代世界体系中思想文化的作用的论述是很不充分的,也许他认为没有必要。他虽然指出,“延长的16世纪(即西方学者所指的1450年至1640年这一阶段)不只是一个通货膨胀的时期,还是一个结构上的革命时代,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广大人民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思想使那些不顾一切要摆脱控制的人们具有了激烈的品质。l7世纪则代表了一个和平与冷静的时代。古典主义,像专制主义一样,并不是一种现实的写真,而是一种纲领——一种使政治和文化的首创精神回归到上层社会中的纲领,以便更好地领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根本的社会变迁。”但这样过于宏观的论断,并不能揭示精神与社会文化对现代世界体系这样一个经济体系深层的本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沃勒斯坦在这方面的贡献,仅仅是承认了这种作用的存在,但未对其作必要的深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