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资质欠缺,不正规的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生源,无视教学的基本原则,采用各种花式营销手段说服家长
●部分中小教育机构缺乏高质量的课程研发能力,师资素质低下,暴露出教材抄袭、课程粗糙、知识侵权等问题
●一些直播间利用网课打色情擦边球,以此引流,向未成年人传输低俗思想
近来,随着疫情的影响,K12线上教育呈“井喷式”增长,除了大大小小以产品输出为主的专业教育机构外,各大类“平台”也表现出跃跃欲试。然而,野蛮生长的网课市场,无论在营销、师资或授课质量及信息监管上都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霸王条款”屡禁不止 “课渣”现象悄然滋生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从北京互联网法院了解到,近年来与网课机构相关的合同纠纷较为常见。许多家长反映,没签合同之前,试听体验很满意,打卡返现及课程周期等承诺句句诚意十足,但签了合同之后,才发现试听时的优质老师只是凤毛麟角,老师授课质量时高时低,师资良莠不齐;承诺的“每天朋友圈打开返现”最后基本很难兑现;而课程周期也被暗中压缩,原来6个月周期被缩短为5个月,实际上变相增加了每月学习费用。
“不同的机构教材、教学体系、适用学生群体是有区别的,但有些资质欠缺,不正规的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生源,无视教学的基本原则,采用各种花式营销手段说服家长。”“星庐课评”发起人鱼sir表示,家长们普遍缺乏对网课机构的识别能力,一旦入“坑”,合同内基本找不出对自身权益有利的条款。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助理李珂说:“消费者通过网课机构或自媒体平台接受在线授课,实质上形成的是一种网络购物或网络服务合同关系,会出现解约难、退费难的原因在于某些合同条款模糊,甚至存在刻意免除或减轻经营者责任、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格式条款。”李珂解释,很多“霸王条款”表面上虽为合同双方自愿签订,但并非当然具有约束力。对于通过制定不平等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网课机构,相关行政监管部门正加大整改力度,消费者也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或者请求人民法院确认“霸王条款”无效。
记者调查发现,大品牌、硬师资的教育机构并非是家长们首选,家长选择网课的标准繁多,主观随意性大。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感兴趣,能听下去就是好课;有的则认为快速见效,考试高分才是王道。但业内人士提醒,如果以感兴趣为标准挑选网课,网课教材可能会大大注水。例如,很多机构把知识点做成了动画、游戏形式,的确吸引了孩子注意力,但一味加入过多娱乐元素,孩子有效学习的时间将会缩水。而“立见高分”则是另一极端,“教育是一个‘慢’行业,教学要细致耐心,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不同,速成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只会揠苗助长。” “星庐课评”发起人鱼sir说。
对于许多刚刚起步的中小教育机构来说,缺乏高质量的课程研发能力,加之师资素质低下,匆忙上线暴露出教材抄袭、课程粗糙、知识侵权等一系列恶性竞争问题。“星庐课评”建议,家长在选报网课时,可以参考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最新调研信息,对课程评测及口碑反馈的相关渠道有所了解,做好防“渣”攻略。
平台开课暗中夹带有害内容引流
各大互联网平台开课已成为主流趋势,但网游平台的加入,似乎让在线教育变了味。有家长反应,自己七年级的孩子,借着上网课的机会,在虎牙游戏消费3万多元。在游戏中夹带的免费学习功能,本质上就是一种诱导,上线斗鱼、虎牙,必须浏览大量的游戏页面,关闭不时弹出的游戏、交友广告,才能进入学习程序,这样的平台打着“弘扬正能量,公益网课”的幌子,以“免费”为噱头蒙蔽家长,实为求得“游戏”流量的最大化。
而在“私密”的直播间内,自媒体网课也处于“脱缰”状态。记者发现,在斗鱼直播间,某自称刘老师的40岁男性直播高中化学知识,但板书乱七八糟,用低级、侮辱性语言讲解化学原理,甚至与学生留言对骂。但令人惊讶的是,该男子也收到不少“礼物打赏”,围观者不在少数,可见自媒体网课缺乏监管,将“带偏”不少学生的价值观。记者发现,类似斗鱼这样的直播间,设置了“私密房间”,只有获得邀请号才可进入,无法公开监管,仅凭平台网管自检,监管漏洞难防更难治。
“目前,通过自媒体开设网课门槛较低,相关准入标准和监管规范仍处于整合阶段。一方面,要维持线上教育的创新发展态势,激活多维引入机制、满足多元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自媒体授课资质是否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资格证、等级证书等硬性要求进行评定,目前还有待商榷。”李珂说,这也对自媒体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握好主体审核和内容监管的尺度,建议可以在官方认证开课、专业账号标注等前置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专门审核和分类监管。
更有甚者,一些直播间逃避监管,利用网课直播打色情擦边球,向未成年人传输低俗思想。2020年7月,国家网信办启动的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中,依法查处了网易App、哔哩哔哩网及其App、爱奇艺等7家利用网课学习频道推送导向不良信息,故意利用色情低俗、暴力恐怖等有害内容引流的网站平台。
利用网课向学生传输不良信息,是否触犯法律?李珂解释,一些网课打着“免费公益”的旗号,在不构成“营利”事实的前提下打“擦边球”,以为钻了法律的空子。但实际上是否违法要根据授课内容予以判定,与“营利”或“公益”并无必然联系。“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以及教育部、工信部、网信办等出台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对低俗、暴力、色情等违法内容有明确界定。目前相关部门多采取约谈、责令整改及行政处罚等方式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并对网课直播间推送低俗内容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等违法乱象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网络用户也可以通过截图、录屏、时间戳、公证等方式进行线索举报,主动参与在线教育网络生态治理。”李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