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武昌农讲所讲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场景。(画照)
采访小分队在武昌农讲所大教室聆听党史故事。
杨开慧与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资料图片)
1927年的武昌农讲所大门。(资料图片)
跨越百年的 初心对话
一条老街、一座学堂、一群青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
94年前,这里是培养中国农民运动干部的摇篮。
800余名青年学子怀着革命激情,从大江南北汇聚蛇山脚下,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武昌农讲所)进行为期三个多月的学习。
94年前,这里奠定了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初始之基。
34岁的毛泽东,倡议并创办武昌农讲所,还亲自授课,并完成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将革命火种撒向全国。
2月7日,青年记者、“00后”大学生组成的“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采访小分队走进这里,与历史对话,穿越硝烟战火,传承红色基因。
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讲课,农民也赶来旁听
武昌农讲所旧址,位于解放路红巷13号。
走进农讲所,第一栋建筑正门上悬挂“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匾,这是周恩来亲笔题写。
“武昌农讲所是毛泽东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介绍。
北伐军攻占武汉之后,革命运动在武汉风起云涌。
为培养农运干部,1927年3月7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武昌开学。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首批学员800多人,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17个省。
“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农委书记身份,在农讲所主持工作,并根据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确立明确的办学思想。”高万娥说。
在武昌农讲所教务处,墙上挂着一块展板——《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
“这是师生们讨论后共同制定的。”高万娥介绍,《规约》强调,进来这里的唯一目的,“是研究革命理论和行动,我们的责任,是唤起广大农民群众,领导他们起来,打倒我们的敌人,解除农民群众的痛苦。”
在高万娥的指引下,采访小分队来到农讲所学生上课的大教室。
“在这里授课的老师,除毛泽东外,还有瞿秋白、恽代英、彭湃、方志敏等一批学识渊博、革命经验丰富的共产党人,但授课最多的还是毛泽东。”高万娥说,毛泽东亲自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其中《农民问题》共25个课时,是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毛泽东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高万娥补充说,除学员之外,附近农民都赶来旁听,把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据学员回忆,有学员问:“农民运动是不是有些过火了?”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他转向黑板,画了三根竹子,一根向左弯,一根向右弯,中间的那一根是直的,边画边解释:“一根竹子要是弯了,就必须向相反的方向狠狠地扳几下,这样才能够直过来,这就是‘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足以矫枉’的道理。”
听了毛泽东的讲课,原先对农民运动比较混沌的思想得到澄清,全场响起一阵“农民运动好得很”的欢呼声。
“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毛泽东一生的特点之一。”高万娥说,一本保存下来的学员课堂笔记本,其中记载关于讲授马列主义理论的提纲占1/3。
“农讲所培养‘文武全才’。”除讲授理论知识外,毛泽东还注重学生们的军事实战训练。在学员寝室,步枪整齐摆放。
一路边听边看,武汉大学“00后”学生夏至真感慨万千。她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在汉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武昌都府堤41号,离农讲所不足300米。
这里是毛泽东在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居住地,也是中共中央农委所在地。
走进大门,堂屋左边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工作室兼卧室。
房间内,只有简单的一张木板床铺、一张书桌。书桌上,放着笔、砚、文稿和一盏煤油灯。
“没想到他们居住条件这么俭朴!”湖南大学“00后”学生耿梦琪感叹。
“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高万娥说。
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却遭到怀疑和责难。
农民运动到底好不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27年1月,毛泽东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历时32天、行程700多公里,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的农民运动进行实地考察。
这一趟,在乡下和县城,毛泽东广泛接触和访问广大群众,召集农民和农民运动干部,召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2月12日,毛泽东回武汉后,写下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大量确凿的事实,力证农民运动“好得很”。
关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完成,武汉革命博物馆副馆长袁亚妮还揭秘了一段故事。
毛泽东白天在外奔波,只能用晚上时间写作。“尽管杨开慧已身怀六甲,但为了使毛泽东有充沛精力运筹革命大事,她夜以继日对农运调查材料进行分类、选择、综合,还帮忙誊写抄校。”袁亚妮深情讲述。
正是在杨开慧的全力配合下,仅用4天时间,毛泽东就完成2万余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时年28岁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很快,《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指导理论,广受农民欢迎。
高万娥认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说明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和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种作风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青年铭记、传承。”耿梦琪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讲所学员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红色,是火的颜色。
“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
1927年6月10日,800多名学员从武昌农讲所毕业后,奔赴农村,他们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桂步蟾、李骏、陈振文等学员,毕业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奋不顾身,冲锋陷阵。
戴克敏、汪奠川、刘文蔚,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对鄂豫皖红军和根据地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陈慕平,回到宁冈县任袁文才农民自卫军军事教官,在迎接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程伯谦,回到家乡江西横峰县农村,在方志敏的领导下,组织发展了36个农民革命团,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葛源暴动……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志,在残酷斗争中,始终高举武装斗争旗帜,英勇奋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为中国革命奉献了青春与热血。”高万娥动情地说。
如今,农讲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成为武汉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农讲所的功能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革命精神在这里弘扬,红色血脉在这里延续。”高万娥说。
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深深震撼着“00后”大学生们。
“最好的缅怀,是接续奋斗。”重庆大学学生翟诗文说,新时代青年应当不负韶华,燃烧自己的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农讲所大操场上,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雕像,屹立于中间。
他右手高举,远眺前方,仿佛在为新时代青年加油鼓劲。
初心一叶 党史故事
毛泽东与杨开慧母子
最后的团聚时光
在武昌都府堤41号,毛泽东与杨开慧母子,度过了难得的一段温馨家庭生活。
毛泽东主持中央农委工作不久,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儿子也于1927年2月从长沙搬来武汉。
“在武汉时,毛泽东工作繁忙,身怀六甲的杨开慧仍全力以赴支持他。”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介绍,杨开慧一方面照顾好孩子、料理好家务,一方面力所能及地分担毛泽东的工作。
毛泽东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常常晚上熬夜,杨开慧总是陪伴到深夜,把书桌的煤油灯擦得格外明亮。
1927年4月4日,农讲所举行开学典礼的日子,杨开慧和毛泽东的第三个孩子毛岸龙呱呱落地。
虽然近在咫尺,可是毛泽东第三天才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到医院,看望妻子和新生儿子。
毛泽东走进病房就说:“3天了,我都没来看望你,真对不起! ”
随着武汉革命形势日趋恶劣,6月中旬,毛泽东安排杨开慧带3个孩子回到长沙。
之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1930年,杨开慧在长沙被捕牺牲。
“毛泽东与杨开慧母子,在武汉度过了4个多月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高万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汉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